技术文章更多>>
- 养殖水体的判断分析和改良方案
- 点击次数:3959 更新时间:2009-06-29
-
养殖水体的分析和改良方案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虾、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的目的。
(一)水质理化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1.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剧毒物质,水生动物的隐形杀手
1.1氨氮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2)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3)外来的污染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
1.2氨氮中毒的主要原因
1)水体有机物过多,透明度低,水质老化;
2)水体PH值较高;3)底层水缺氧。
1.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对鱼类:鱼溜边漫游,大白天浮头不散,施增氧剂也不见浮头缓解。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口挣扎。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6)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均呈紫褐。
对虾蟹类: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颤拌痉挛、狂游、鳃丝肿胀、脱落。
1.4氨氮控制指标
淡水生物对NH3适应的浓度范围为0.02-2.00mg/L,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实际养殖中不应超过0.6mg/L。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不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求氨总量不超过0.5mg/L,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
1.5氨氮过高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绿力源"、“益生宝"、“调水益生菌"、“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少投喂高蛋白饲料。
控制措施:先施用“EM菌粉"和“光合菌",再使用“高能颗粒氧"、“氨硫亚硝净"或“高能大粒氧"去除氨氮;有条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层水1/3,然后大量加注新水,施“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若发现轻微中毒,用“氨硫亚硝净";如果中毒程度较重,再用“绿力源"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再施用水质改良剂。
2.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存在、危害及控制诱发水产动物暴发性疾病重要因素
2.1亚硝酸盐的来源
养殖水体中的含氮有机物,在水体中先转为氨态氮,再转为亚硝态氮,zui后为硝态氮。硝化过程受阻(使用消毒药剂过多)→水中亚硝酸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换水、排污不*,空气不通畅,池水中氧气不足。
亚硝酸中毒→引发“死底"现象,亚硝酸根毒性又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也称亚硝酸中毒为“黄血病"或“棕血病"。
2.2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
1)池底老化、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2)放养密度过高、投饵量多;3)精养池排污不*;4)水源水质不佳、水质混浊,换水极少。
2.3亚硝酸盐中毒症状
1)鱼、虾食欲下降,鳃组织出现病变(鳃部肿胀、增生,出现黑鳃或黄鳃),鳃丝呈暗红色;2)体色变深,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3)过高可引起鱼虾肝脏出现异变,如空泡化,导致规模性死亡。
2.4亚硝酸盐控制标准
根据各种鱼虾蟹的养殖情况,为确保其安全,一般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亚硝酸盐的含量应控制在0.20mg/L以下。实际养殖中,虾池亚硝酸盐浓度不应超过0.15mg/L,鱼池亚硝酸盐浓度在0.5mg/L以下。
水中亚硝酸根浓度达到0.1mg/L,即可引发褐血病。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一般与氨浓度呈正比例,池塘中溶氧水平低时,亚硝酸盐毒性增强。
2.5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EM菌"“绿力源",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每亩·米鱼池泼洒“底改王",再使用“水体解毒安"、“氨硫亚硝净"或“高能粒粒氧"去除亚硝酸盐;对于偏瘦水体,之后增施“生态肥水王"、“金满塘"或“肥水膏",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对于偏肥水体,则再用“底改王"、“绿力源"全池泼洒;有条件的定期换注新水、排污,施“净水利生素"、“EM菌"、“调水益生菌"。
3.养殖水体中的硫化氢存在、危害及控制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
3.1硫化氢的来源(臭鸡蛋气味)
1)缺氧条件下,硫酸盐的分解(硫化物还原菌作用)。2)残饵或粪便中有机硫化物的分解(异氧菌作用)。硫化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形成金属硫化物,使池底变黑→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
3.2硫化氢中毒原因
1)污泥沉积,缺氧;2)池内残饵多;3)PH值低;
3.3硫化氢中毒症状
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减弱;呼吸困难。
3.4硫化氢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质中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实际养殖生产中,硫化氢的浓度也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虾蟹育苗水体中应严格控制在0.05mg/L以下。
3.5硫化氢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开增氧机,定期使用“超级底净"、“底改王"或“菌力神"、“净水利生素"、“光合细菌"、“调水益生菌"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控制措施:先泼洒“光合细菌",再用“底改王"或“高能粒粒氧"及放入一定量的铁屑;zui后施“菌力神"、“EM菌"、“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进行水质改良。
4.养殖水体中的PH危害及控制测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4.1 Ph的变化
PH值升高→说明水中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强,水中溶解氧浓度高
PH值下降→水质变坏、溶氧降低的表现。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类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而它的变化对鱼虾蟹和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PH值≤6时,硫化物只要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水体易出现缺氧现象;PH值≥8时,大量的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
4.2 PH值出现异常的原因
Ph值偏高或过高:
(1)新水中已有一定数量的藻类,但水质还没有稳定,往往会偏高;(2)蓝绿藻含量丰富的水体由于光合作用很强烈,到下午5点钟左右,PH值往往会升到9.5以上。(3)受碱性物质污染的水PH值也会偏高。
PH值偏低或过低:
1)养殖时间较长且长期不清淤的池塘,透明度低;(2)受酸性物质污染。
4.3 PH过高或过低引起中毒的症状
碱中毒症状:
鱼类:受刺激且狂游乱窜;体表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有大量的分泌物凝结;PH>9时,水体便会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对虾:对虾鳃组织遭受破坏,发生黑鳃病,继而演变成烂鳃病、黄鳃病和红鳃病→使呼吸机能发生阻碍,窒息死亡。
酸中毒症状:
鱼类:体色明显发白;水生植物呈现褐色或白色;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加;水体中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注:另外,如果鱼类从一个水体快速转移到PH值差异很大的水体中,即使第二水体的PH值处于该品种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可能导致鱼类的休克和死亡。
4.4 PH值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0-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8.5之间。实际水产养殖中,PH值控制在6.5-9.0之间,不高于9.2;海水养殖在7.5-8.5之间,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6时,鱼虾蟹都不能存活。
4.5 PH值的控制措施
预防:经常检测水体PH值的变动,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旦出现异常就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调控措施:1)如果水偏酸(PH<6.5)可加入生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水质调节剂进行调节;适量换水;“肥水特号"或“肥水利生素"配合“肥水膏"使用,可迅速增殖浮游植物。2)如果水偏碱(PH>9.5),全池施放“绿力源",可加大使用量,再使用“底改王"、“调水益生菌"、“菌力神"或“EM菌"进行水质改良;若水体浮游的植物过多,则用“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控制水色过浓。有条件者可先换部分水、注入新水。
5.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危害及控制自下而上的必要条件之一
5.1溶解氧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2)水对流动空气中氧的溶入。
5.2溶解的影响
溶解氧与水产养殖动物生存、生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是保证养殖对象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也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
对水产动物:溶解氧缺乏→导致浮头,甚至泛池、窒息死亡;
溶解氧过高→发生气泡病。(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
对水体:溶氧不足,硝酸盐和硫化物等还原为NO2-盐、H2S等有毒物质,迅速达到危害程度。连续处于低溶氧环境也被认为是鱼类细菌感染的前奏。
5.3缺氧时的症状
1)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燥不安→鱼会浮头,虾会趋边上草头,蟹会上岸,呼吸加快少摄食或停止摄食;2)重度缺氧时,会导致鱼虾蟹的死亡。
5.4溶解氧的控制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用水的溶解氧(DO)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个小时以上时间至少应保持在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实际中,一般来讲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mg/L以上,不低于3mg/L,高密度精养后期不得低于4mg/L。
5.5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的因素
1)温度: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2)养殖密度:养殖动物放养密度越大,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3)有机物的分解耗氧: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4)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5)水体中浮游动物多,呼吸作用耗氧大,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
5.6增氧措施
①注入新水(的zui方便的办法);②开动增氧机、充气机或喷灌机;③使用“高能粒粒氧"等增氧剂,再施放“超级底净"等水质改良剂;④若水体浮游动物较多,可用“杀虫药"或“二氧化氯"杀灭,再进行增氧。
(二)水质的变化与调控措施
养殖水体的颜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我们可以根据水色推断养殖塘池水的浓淡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以此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
1.养殖池塘四种优良水色
(1)茶色(黄褐色、淡褐色)→水质较“肥、活",施肥量适中,以硅藻,隐藻为优势种类,如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等易被消化的藻类,生活在此种水色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生长速度快。
(2)茶褐色(红褐色)→水质“肥、活",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为养殖水体的好水色,养殖对象在此水色中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快。
(3)淡绿色(草绿色)→水质看上去嫩爽,肥度适中,以绿藻为主,常见的有小球藻、海藻、衣藻等,能吸收水中大量氮肥,净化水质,大多数能被消化,养殖对象在此环境中生长快,体色好。
(4)清爽黄绿色→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裸藻、衣藻次之,兼备了硅藻水与绿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此种水色养殖的对象活力强,肌肉结实,体色好,生长速度快,是难得的水色。
优良水色的养护措施:
养殖前期:初期肥水用“肥水膏"+“生态肥水王"或“肥水特号",之后经常使用“金满塘"或“光合细菌",每7天-10天一次。
养殖中后期:养殖中期用“底改王"+“菌力神"或“EM菌"调节水质。当水色逐渐变浓趋向老化时,适当换水,施用“底改王"+“菌力神"、“调水益生菌"、“光合细菌"或“绿力源",在上午9时全池泼洒。
2.水的异变与解决措施
(1)“老水"→“水色"大多呈铜绿色或暗绿色,较混蚀、较浓。浮游植物占优势,但大多数是不易消化的种类。
原因:主要是长期投饲施肥不加水,或加水不排老水,加水量只够补充蒸发消耗等原因造成的。
措施:立即排除部分原池水,填补新鲜水后,施用“菌力神"、“调水益生菌"、“绿力源"、“EM菌"或“光合细菌"等进行水质调节。
(2)“转水"→先兆是出现云块状水体,接着水色呈暗黑色或乳白色。水体混浊度大,短时间内会澄清透明,池塘下风处有较浓鱼腥味。
原因:“转水"常常是因饲养管理工作的疏忽而引起的,如浮游植物的过量繁殖、营养盐类不足,遇阴雨天或光照不足,藻体便会大批死亡分解。
措施:应立即排除部分原池水,开增氧机,添补新鲜水后,用“底改王"配合“菌力神"、“EM菌"、“调水益生菌"、“绿力源"或“光合细菌"同时进行泼洒,再施“生态肥水王"、“金满塘"、“肥水特号"。
(3)水瘦的处理→施足“生态肥水王"或“肥水特号"+“特色肥水膏"等有机肥,追施“金满塘"等无机肥;春季多施氮肥,夏季多施磷肥,以磷促氮,同时配合使用“肥水膏"或“EM菌"。措施:②若水体浮游动物过多,先用“杀虫药"、“二氧化氯"等杀灭浮游动物再施肥。③若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较高,则先用“氨硫亚硝净"降亚硝酸盐、除氨氮后再施肥。
(4)水肥的控制→颜色为浓绿、蓝绿或黑褐色表明水体较肥。
措施:①一般可换水或晴天上午于下风口泼洒“绿力源"或“调水益生菌",以防因浮游植物缺氧死亡而水变。加量使用“底改王"+“菌力神"、“EM菌"或“调水益生菌"。
②对于浮游植物较多的水体发生水变,要及时预防水变引发的缺氧、氨氮亚硝酸盐偏高,当日增加增氧设备并全池泼洒“高能粒粒氧"、“底改王"进行调节,次日换入相邻鱼池较肥的池水,并使用“益生宝"同时配合“肥水膏"。③对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较肥水体,尤其是较小难以发现的轮虫,不及时杀灭时可能使水体一夜间变成白色。此类水变可先不间断施加“高能粒粒氧"增氧,次日清晨沿池塘四周泼洒“杀虫药",并于隔天后上午使用“水体解毒安",而后增施“肥水膏"或“肥水特号"、““调水益生菌""。
(5)铜绿、红棕、浓黄色水→是水体中微囊藻、甲藻、三毛金藻成为水体中优势种导致的,藻类释放毒素常导致鱼类死亡。
措施:①经常开增氧机,通过曝气散发有毒气体;②人工打捞藻类及晴天上午于下风口多次泼洒“杀藻类药物"进行杀灭,再用“增氧底改"改良底质,有条件的可通过换水,将集中于下风处藻类排除,加注相邻鱼池水质较好的水;同时施用“水体解毒安"。③施肥,用“光合细菌"+“金满塘"浸泡2小时,再配合“生态肥水王"同时使用。另微囊藻、甲藻为优势种的水体多施“肥水膏",三毛金藻为优势种水体施“生态肥水王"和硫酸铵为。(6)红水→①主要是由于硅甲藻、多甲藻、裸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一旦天气突变易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产生藻毒素而致水体恶化,导致养殖对象中毒死亡。
措施: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底改王"泼洒1遍,第2天再用“一元二氧化氯"、“杀虫药"等泼洒消毒,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可用“生态肥水王"+“肥水膏"、“肥水特号"和““调水益生菌""。
②团簇状淡红色,为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较为明显。
措施:一是放入一定数量的镛鱼吞食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二是施用“生态肥水王"+“肥水膏"、“金满塘"。
(7)黑水→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
措施:第1天-第2天施加“增氧底改王"和“水体解毒安"、“VC解毒应激灵",有条件者在第2天分别再施用1次“一元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3天后,用“生态肥水王"或“肥水特号"、“肥水膏"等全池泼洒调水。
(8)白浊水→当池水呈白浊色时,表明池塘有机耗氧物质过多,相对而言,将大型有机质分解为营养盐类的微生物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营养盐类而大量死亡,从而使池中物质循环被破坏,池水接近老化,且严重缺氧。这种池塘内的鱼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阳升起前易浮头。
措施:第1天施“底改王"配合“高能粒粒氧"使有机质在絮凝后得到及时氧化,第2天全池用“光合细菌"、“EM菌"、“绿力源"、“菌力神"、或“净水利生素"等,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循环,zui后用“生态肥水王"、“肥水特号"+“肥水膏"进行肥水。
(9)灰白色水→水中有大量细菌繁殖,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它们是鱼苗下塘的生物类饵料。在鱼类养殖的中后期,鱼池中已经不需要这些浮游动物。当这些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易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
措施:在鱼池的四周用“杀虫药"将它们杀死,第二天用“水体解毒安",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施一些“生态肥水王"或“肥水特号"+“肥水膏"来培肥水质。
(10)臭水→由于池水腐殖质沉积,动物残体、残饵、粪便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从而极易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极易对生活于中下层的水产动物造成威胁,如鲫鱼、草鱼、青鱼、螃蟹、虾类、鳜鱼等品种。情况严重时池塘中下层的水产动物常浮于中上层,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层。
措施:如出现上述情况,每隔7-10天施用1次“绿力源"、“超级底净"和“菌力神"、“光合细菌"、“调水益生菌"等,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若发现池塘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换水后即施用“底改王"、“绿力源",第2天施用“菌力神"、“调水益生菌"、“EM菌"或“净水利生素"等来调节水质。